第355章 性能参数页
眼魔的秋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55章 性能参数页,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,眼魔的秋波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本地自产12门12磅舰炮的成本是720两白银,每门造价仅60两白银。
这主要是因为永明城邦已普及了成熟的砂型铸炮技术。
而欧洲现在铸炮的主流工艺仍以陶范法为主,精度高但成本也高,砂型用于低端炮。
欧洲砂型铸炮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15世纪末,
意大利首次尝试砂型铸造青铜炮,但成功率低。
1543年,英格兰引入可重复使用砂模,但主要用于小口径炮。
1610-1630年,瑞典率先将砂型用于批量铸铁炮。
这也是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。
不过瑞典在这一时期还处于摸索阶段。
相反,永明城邦的砂型铸造技术已达到了19世纪标准化砂型工艺的水平。
这当然与李国助是穿越者,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不无关系。
另一方面,翁翊皇掌握的明代冶铸工艺也很重要。
总之,多种因素,使永明学会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砂型铸造工艺。
砂型配方,90%硅砂+8%粘土+2%煤粉,煤粉是用平安道无烟煤粉碎制成。
模具制作,用金属模板压铸砂型,效率比手工雕刻高10倍。
砂芯排气,参考明代铸钟工艺,插入稻草杆防气泡。
炮管强化,是在铸造后对表面进行渗碳处理,即用焦炭粉加热至900度。
这套砂型工艺单模制作耗时2小时,成品率达85%,月产30门12磅炮,成本每门60两白银。
同时代欧洲砂型单模制作耗时8小时,成品率50%,月产8门6磅炮,成本每门120两白银。
欧洲陶范法单模制作耗时50小时,成品率90%,月产10门12磅炮,成本每门200两白银。
由于铁质更优,雅兰枪炮厂出产的12磅炮壁厚\/口径比为1:10,高于欧洲标准的1:12。
欧洲造一艘200吨级的船,人力成本是1000两白银。
建造本舰的人力成本是600两白银,因为汉人工匠在明朝多是匠户,一直在服劳役,从来就没拿过什么工资。
他们到了永乐大帝湾以后,一看有工资拿,就没有不高兴的。
尽管工资不如欧洲船匠,积极性却还要高得多。
其他成本,主要是用于防水密封和防腐蚀的材料。
欧洲用的是沥青,成本为400两白银。
明朝用的是“桐油+石灰膏”的组合。
桐油中国自产,石灰遍地皆是,所以成本很低。
施工也简单,只需常温混合涂抹即可。
缺点是耐久性较差,需每年涂抹,且抗船蛆效果弱于沥青。
永明学会船舶委员会参考明朝技术,结合本地材料开发了“海豹油+桦树皮焦油”的防水防蛀材料组合。
骨看兀狄哈部一直有捕海豹的传统,跟他们低价收购即可。
桦树皮焦油可通过蒸馏本地桦树皮获得。
总之都是本地材料,获取方便,成本很低,本舰只需200两银子。
海豹油直接涂抹接缝防渗,桦树皮焦油加热后刷船底防蛀,防腐性能接近沥青。
成本核算页到此为止。
李国助翻到下一页,却是性能参数页,居然也跟相同吨位的欧洲船做了对比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