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广111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2章 知不知,不知知,病病不病,修仙修傻了,普广111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老子神色平和,继续讲述道德经第七十一章:“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”
怡宝歪着头问道:“老君,这‘知不知,上’是何意?为何知晓自己有所不知反而是高明的呢?”
老子微微仰头,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,缓缓说道:“在这浩渺无垠的修行之境,天地间的奥秘犹如繁星璀璨,数之不尽。能察觉自身知识与境界的局限,此乃一种超凡的智慧与境界。修行者若能常思己过,明白天地之道浩渺无垠,自身不过沧海一粟,此乃谦逊之德。这就如同在深邃的灵修海洋里,一个人若清楚自己仅仅舀取了其中一瓢水,而尚有无尽的未知等待探索,便会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修行契机。这种敬畏之心,恰似在万丈深渊之上行走,时刻警醒自己的渺小与不足。譬如在研习法术时,清楚自身对灵力掌控尚有不足,对法术精要领悟未深,便会更加用心钻研,而非妄自尊大,以为已尽得其妙。每一道法术的灵力运行轨迹、每一个符文的神秘力量波动,皆蕴含着远超想象的深度与广度。这便是‘知不知’的智慧。反之,若不知却自以为知,犹如在暗夜中盲目前行,极易误入歧途。那些自认为已通晓一切法术奥秘、掌握所有修行诀窍的人,往往会固步自封,错过真正提升自我的机缘,甚至可能因无知而触动修行禁忌,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。他们的心态多是傲慢与自负,被虚荣蒙蔽双眼,无法正视自身的缺陷。”
小普接着问:“那老君,如何才能做到知晓自己的不足呢?又该如何避免陷入‘不知知’的困境?”
老子手抚衣袖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修行者需时常自省,于静室之中闭关沉思,回顾自身言行与修行进境。在那静谧的闭关之所,排除一切外界干扰,让思绪如清澈的溪流般流淌,仔细梳理自己在修行功法时的每一个步骤、每一次灵力运转的感受,反思其中的阻滞与顺遂之处。此时的修行者,应持有平静如水、坦诚面对自我的心态,不逃避自身的问题。可与同道交流切磋,在论道之中,他人之见解或能映照出自身盲点。当与其他修行者围坐论道时,倾听他们对同一修行法门的不同感悟,也许他人不经意间提及的一个灵力节点的独特理解,就能如一道灵光,穿透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困惑迷雾。在交流中,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,接纳不同的声音与观点。再者,以自然为师,观山川之巍峨,感江河之浩渺,悟生命之无常,从而明白自身所知不过九牛一毛。山川的雄浑灵力、江河的奔腾灵韵,皆是大自然赋予的修行启示。如修炼灵觉之时,先放空思绪,勿以过往经验束缚,全心去感受灵能的微妙波动,如此方能渐次拓展认知边界。摒弃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,让自身灵觉如同新生婴儿的感知,纯粹而敏锐地捕捉周围灵能的丝丝缕缕,无论是微风中蕴含的微弱元素之力,还是月光下隐匿的神秘灵波,皆能纳入感知之中,进而不断拓宽自己对灵能世界认知的版图。这需要修行者拥有一颗空灵、开放的心,不被杂念与固有认知所牵绊。”
怡宝又好奇地问:“老君,您说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,这又该如何理解?这与修行有何关联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