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蜀汉硬核打工人:在绝境中撑起半边天的孤勇者
带帽衣服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4章 蜀汉硬核打工人:在绝境中撑起半边天的孤勇者,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,带帽衣服,海棠书屋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在东吴的三年,是张裔人生最惊险的时刻。孙权召见他时,故意拿蜀地风俗开玩笑:\"闻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,蜀人皆如此放浪乎?\" 张裔立刻接话:\"卓氏之女,敢爱敢恨,胜似吴地女子 ——\" 他顿了顿,\"昔朱买臣贫贱时,其妻求去,富贵后又求复合,此等反复,非蜀人所为。\" 孙权大笑,又问:\"你若回蜀,当如何报答孤?\" 张裔低头:\"裔若能活着回去,前半生是父母给的,后半生便是大王给的,唯效犬马之劳。\"
这话让孙权起了爱才之心,想留他为官。张裔却连夜乘船,让船夫在船头挂起 \"急病求医\" 的灯笼,昼夜兼行。果然,孙权次日反悔,派周泰率快船追击,却在永安界外被蜀兵拦住 —— 张裔早已算准,诸葛亮会派陈到的白毦兵在边界接应。
回到蜀汉,张裔任留府长史,成了诸葛亮的 \"大管家\"。每次出门,前来拜访的官员能排到城门口,他却在给亲友的信中自嘲:\"人们敬重的是丞相长史,不是我张君嗣。昨日接客三十人,嗓子都哑了,回家喝了三碗枇杷膏。\" 他与杨洪的关系,堪称蜀汉官场的 \"相爱相杀\":早年杨洪在他的辖区处罚其子,他心怀不满,后来却发现杨洪连自己的亲戚犯法都严惩,不禁心生敬佩,主动向诸葛亮推荐:\"杨季休公心似铁,可任要职。\"
刘璋时期,杨洪任李严的功曹,却因反对李严将郡治迁往更繁华的城池,当面顶撞:\"迁治需征发民夫万余,耗费钱粮百万,此乃劳民伤财之举,不可为。\" 李严大怒:\"汝敢抗命?\" 他却辞官而去:\"宁做平民,不助纣为虐。\" 李严后来却发现,这个硬脾气的小吏,才是真正的能臣,推荐他为蜀部从事 —— 这一怼一荐,竟成了蜀汉官场的一段佳话。
章武三年(223 年),刘备病重永安,汉嘉太守黄元素趁机叛乱,火烧临邛城。此时诸葛亮东行省疾,成都空虚,众人皆惊。杨洪却异常冷静,他盯着地图对太子刘禅说:\"黄元无大志,若主上平安,他必自缚请罪;若主上不测,他必顺江东下投吴。\" 他派陈曶、郑绰率千余精兵,在南安峡口设伏,果然生擒黄元 —— 这份精准的预判,源于他对蜀地地理和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张裔被孙权放回后,杨洪曾因处罚其子与他有隙。但当诸葛亮问他张裔能否任留府长史时,他坦言:\"裔有治剧之才,然性苛察,恐难服众,不如向朗宽厚。\" 有人背后说他公报私仇,他却在朝堂上公开说:\"荐人当以才,而非以私。昔祁黄羊举贤不避仇,吾何敢违之?\" 诸葛亮后来在给张裔的信中说:\"季休荐你,乃公心也,望勿介怀。\"
建安二十四年(219 年)的荆州治所,关羽的怒喝声震得房梁发抖:\"黄忠何许人也?竟与我同列!\" 费诗握着拜官敕命,直视关羽的丹凤眼:\"君侯可知,韩信初投高祖,不过执戟郎,后来拜大将,萧何、曹参并无怨言。今汉王以黄忠定军山之功,擢为后将军,君侯与汉王,犹一体也,何必计官号高下?\" 关羽的脸色渐渐缓和,他知道,这个敢独自闯营的文吏,说的都是实话。
刘备称汉中王,群臣皆贺,费诗却上疏:\"昔高祖破秦,犹待诸侯共推,今大敌未克,便自立为王,恐让天下人以为殿下重权轻义。\" 这话如冷水泼在热油上,刘备虽不悦,却也知道费诗的忠诚,只是将他贬为永昌从事。有人替他惋惜,他却在永昌郡教百姓种桑养蚕,笑着对门生说:\"为人臣者,当如直木,宁折不弯。\"
诸葛亮想招降孟达,费诗当场反对:\"孟达先背刘璋,再叛先主,此等反覆之人,若结为外援,必成后患。\" 诸葛亮不听,仍写信招纳,结果孟达果然反叛,被司马懿所斩。事后,诸葛亮握着费诗的手叹道:\"公举之见,胜吾十倍。\" 费诗却摇头:\"丞相非不知,乃存侥幸耳。\"
这些蜀汉官员,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 \"硬核\" 的内涵:
霍峻的硬核,是绝境中的坚守,300 人守孤城一年,靠的不是匹夫之勇,而是智慧与信念;
王连的硬核,是转型的勇气,从拒降小吏到财政专家,证明忠义与才能可以共生;
向朗的硬核,是敢为朋友抗命,晚年校书育人,在逆境中找到人生新方向;
张裔的硬核,是被俘后的急智,自嘲中藏着对蜀汉的赤子之心;
杨洪的硬核,是务实的担当,哪里有难去哪里,用行动诠释 \"忧公如家\";
费诗的硬核,是直言的勇气,在阿谀奉承的官场中,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硬核打工人,不在于职位高低,而在于是否能在困境中坚守本心,在职责中全力以赴。霍峻的孤城、王连的账本、向朗的典籍、张裔的辩才、杨洪的急智、费诗的直言,共同构成了蜀汉的精神底色 —— 哪怕大厦将倾,总有人在裂缝中种下希望的种子,用自己的硬核人生,书写着 \"明知不可为而为之\" 的悲壮与光荣。
千百年后,当我们翻开《三国志》,除了记住那些光芒万丈的名臣,更该记住这些在幕后撑住危局的孤勇者。他们或许没有留名青史的赫赫战功,却用自己的方式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蜀汉的伟大,不仅在于丞相的鞠躬尽瘁,更在于有无数个霍峻、王连、向朗,在各自的岗位上,用硬核的态度,撑起了这个偏安政权的半壁江山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